医护人员应与精神病患者多沟通

发布日期:2012-08-23 00:00:00   浏览量 :1505
发布日期:2012-08-23 00:00:00  
1505

       精神病患者是一类以思维、情感和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特殊群体,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临床治疗中,尊重患者,摆正医、护患关系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受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一理论,不仅适用健康人同样适用各种疾病的人,更适用特殊群体精神病患者。工作中,如果医护人员把这些特殊群体视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就会自觉尊重他们的权利, 时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接受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一、理解患者,接纳患者。由于精神病患者思维行为异常,长期承受生活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他们不再是正常情况下的自己,其言行举止往往荒谬怪异,正常人无法理解;或郁忧,沉默不语;或激惹、冲动、毁物、骂人,甚至仇视医护人员。而作为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决不能拒绝患者,应用换位思维的方式,耐心地与患者去沟通,无条件的接受和肯定患者的心理感受,用真心、爱心去宽容和接纳患者,理解同情患者,用真诚的努力去帮助患者走出“迷团”。

      二、不同患者,分类沟通。根据患者病情分类、重点进行沟通。一是做到边听边进行思考,重点了解患者讲述的中心内容,掌握患者的真实思想,以便获取诊断所需的资料。二是针对政府救助及单位托管患者中大部分的家属一年或更长时间不来医院看望一次,他们对患者无情感的沟通,还有少部分的患者单位只是来交住院费、伙食费,与患者的面都不见,把患者当包袱卸下,使患者丧失社会及家庭关系,给患者只留下失望和精神上的无助,因而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沟通及其重要。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症状进一步了解,分类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还要对患者的心理给予疏导与帮助,建立良好的沟通的方式,努力形成医患平等,友好和谐的沟通氛围,这样能使患者得到真正的关爱,稳定病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三是对国家抚养“三无”老人中的精神病患者,因长期受病状的支配,又无亲人来探望,往往表现出自卑、情绪低落、绝望,这时医护人员除做好心理沟通外,还应主动肩负子女的责任,给予生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指导和护理,给予心理上最大限度的安慰,使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中除了感受到政府的关怀还能得到医护人员的真切关爱,消除戒备心,增加信任和依赖,使他们保持希望,以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渡过晚年。

      三、一视同仁,有效沟通。由于精神病患者受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尤其是临床恢复自知力的患者,思想压力大而导致逃跑,自伤及伤害他人的事件不断发生。此时与患者沟通要针对治疗目标,不论患者来自单位、家庭、社会,还是国家抚养的“三无”老人中的精神病患者;不论患者的籍贯、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经济状况等都要全面了解,侧重于帮助患者明确自己的问题和忧虑,帮助患者克服个人的身心障碍,从而可以真正了解病情和患者的需求,达到真正解决问题及治疗的目的。有效地沟通是临床架起医、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不仅是减少安全隐患,更有利于降低医疗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与患者沟通,是一个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以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用耐心、爱心去感染患者,使沟通逐渐达到治疗层次,这是精神科医护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尽的责任。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汉中市社会福利院 陕ICP备2023002123号-1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万联网络
地址:汉中市新城区莲湖路70号 邮编:723000 E-mail:hzs6853@163.com 电话:0916-2678319